Saturday, June 09, 2007

粵語之來源和傳播

自去年搞了一次香港文化遺產的鬼佬團之後﹐現在去旅行﹐除了我鐘情的大自然奇山異水﹐更越來越喜歡了解地方文化﹑歷史風俗和民生百態。

今日溜覽一個旅遊網站時﹐發現了一篇文章其中一節對粵語的來源和傳播有簡單的介紹﹐特引文與各位分享﹕


粵語之來源和傳播

秦始皇二十九年(西元前218年),古越人的一支——西甌國(今之梧州、玉林、北海一帶)在蒼梧起兵反秦,秦始皇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討。4年後,戰爭告一段落,秦始皇又謫徙民五十萬戍之

50萬人主要分佈在以梧州爲中心的西江中段。當時,嶺南各郡地廣人稀。直到東漢時統計,各郡人口還很少超過10萬的。這一大批漢人遷來,足以改變越人一統天下的 局面,中原漢語便由此帶入嶺南。

從秦到東漢這段漫長的歲月,漢族移民將中原的文化、語言帶到廣信生根、開花、結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漢文化的傳播, 漢語也在廣信一帶流行起來。在古廣信,隨著漢人與百越人的進一步融合,中原漢語不斷地吸收接納一些百越土著語言,包括壯語,逐漸地形成了早期粵語。古廣信 成了粵語的發源地。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番禺。番禺成爲廣州州治之後,漢人勢力便沿西江中游向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擴展。漢族文化及語言也就從廣信逐漸向東傳播,粵語也逐漸成爲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

粵語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一定流通範圍之後,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甚至對這種同化産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漢語的粵語拉開了距離。

粵語從廣信東傳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一步同 化。粵語從古廣信順著西江往東傳播之時, 也溯江而上, 傳播至今之桂平、貴港、南寧等地,從藤縣經北流江傳至北流,過鬼門關傳至玉林、欽廉、湛江等地。

(節錄自“梧州的靈氣來自一條江”作者﹕吳承華先生
Source:
中國騎樓城 - 龍母廟旅遊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