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1, 2013

Kung Fu 功夫�奇真�� 6月15&18日

Hi, Alien United is going to launch a new activity on experiencing Kung Fu! 
是呀,�是星人公社又一次特�策�的活�,�你�功夫有深一�的��,�能�自��功夫的�用。
6月15日我�首先��逛深水�,��老�除了高登和�寮街,�有不少有趣的�史但很少被人�注的�域,而且�藏了近代武�宗�的足�。逛完深水�,我���你直接前往武�,由蔡李佛及�式太�拳第六代�人、香港首���太�推手冠�,�宇帆�傅�自�解�示�中���武�的哲�文化。�接著的星期二(6月18日)晚上,活�的第二部分�有正式的��基本但�用性�的蔡李佛功夫,�自感受功夫是什�。附件中有��照片是我��香港中文大�的�自荷�及芬�的EMBA�生�到��傅的武���功夫,�他���中�功夫文化如何�用在商�管理上。

附上了活�的�情�你�考,如你有�趣又���可的�,�迎�名,我��先�你留位。�然也�迎你���你的朋友啦。��!

另外,6月16日下午下午我���推出《�。情。��洲》活�,到��乘坐�船仔�逛香港仔避�塘,�老街坊攀�老店�的��,�有��出海食艇仔粉(��只剩下��)。地�通�後都�面�消失。

此外,星人公社接受�合�教科文��香港��(UNESCO Hong Kong Association) 的邀�,�於6月13-16日出席在�仔的��旅�展�派�我�的�料。所以,6月中很多活�呢。

祝大家身�健康 日日快�!

Walter �泳攀
Alien United 星人公社

----------------------------------------------------------------------------------------------------------------------------------------------------------------------------------------------------------------------------------------

活��介

-        �逛深水�老�,�想���月香港�虎藏�

-        �宗�生活�景,看香港武�源流

-        拜�武�,深入了解中�功夫的文化哲理

-        ���家�非物�文化��-蔡李佛拳,掌握基本健身自��

 

活��情

 

活�名�:宗��源深水� 功夫�奇真��

 

Part 1:深水��源之旅及武�文化�座

日期及��:20136月15日(星期六) 下午3:00-7:00

集合:深水�(��地�稍後�通知�加者)

解散:荔枝角

 

Part 2: 蔡李佛功夫����

日期及��:20136月18日(星期二) 下午7:00-9:00

集合及解散:荔枝角 黄宇帆��武�文化中心

 

主�:星人公社 Alien United

主�:�泳攀先生、�宇帆�傅

名�:15

 

�名及查�

��:alienunited2047@gmail.com

��:852-93401905(Walter)/ 90958964 (Bear)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lien-United-星人公社/121320481352093

�址:http://alienunited.com/


�用:港�250 �生�行��:2883-6033-2883 Alien United 星人公社)


注意事��

v     活�分�日�行,6月15日下午及6月18日晚上

v     本次�功夫��活�,只����功夫套路,不是全套�程

v     首日活�集合和解散地�不一�,中途需乘坐�站地�前往武�

v     �穿著�身�武����鞋��坐地聆��座

v     蔡李佛拳於2008年被列入�家�非物�文化��,是珍�的中���文化

v     因��人需要自�所需物品(包括�用水、零食、防蚊用品、防�及防雨用品等)

v     活���人有�拒��有提前�名的人仕�加活�

v     如�身�不�,�勿出席活���早通知主���

v     如活��行前三小���3�或以上�球,�/黑色暴雨警告,活�即告取消�改期�行

 

���介:

 

�宇帆�傅

-        蔡李佛派�江嫡系����人(第六代)

-        �式太��光武�人(第六代)

-        世界��武�比�拳�/棍�二�金牌(2006年)

-        香港首���太�推手比�冠�(2009年)


Thursday, February 07, 2013

香港墓�文化系列 拜火教溯源 23/2

各位朋友:

您好!星人公社即�推出新的系列活�,附上活�的��信息�您(英文版在附件第二�)。我��意邀�您�加我�的活�,或���您的好友�朋。

祝 �府平安 蛇年行大� �事大吉大利 百�禁忌

�泳攀 Walter
敬上

-------------------------------------------------------------------------------------------------------------------
活�名�:香港墓�文化系列  �教�� 硝�四起 - 拜火教溯源
日期:2013223(星期六)
��:下午2:30-5:30(活�完成後可自由��晚餐聚�,分享感受)
集合:�仔(��集合地�稍後�通知�加者)
主�:星人公社 Alien United
名�:10(��即止)

�名及查�
��:852-93401905Walter/ 852-90958964 (Bear)
Facebook: Alien United 星人公社
�用:250 �生�行��:2883-6033-2883 Alien United 星人公社)

--------------------------------------------------------------------------------------------------------------------------------------------------------------
Name of Activity: Hong Kong Graveyard study series 
The Holy Fire Travels East � Origin of Parsee in Hong Kong

Details of activity
Date: 23 February 2013 (Saturday)
Time: 1430-1730 (dinner together after the walk, optional)
Gathering point: Wanchai (will inform participants later of further details)
Organizer: Alien United
Quota: 10 (First come first serve)
 
Enrolment
Provide full name in Chinese or English, sex, age (if over 65 or under 18) to alienunited2047@gmail.com or call 51028175 (Walter) / 92014964 (Bear)

Payment
HKD250 per person to Alien United (Hang Seng Bank 2883-6033-2883)
 
Enquiries
Phone: 852-93401905Walter/ 852-90958964 (Bear)
Facebook: Alien United 星人公社
 

Wednesday, February 09, 2011

電影場景漫遊-灣仔篇

繼去年的中上環電影場景漫遊之後,本會再次請到資深影迷奇夫領隊,帶你穿梭灣仔的大街小巷,找尋經典香港電影中令人回味無窮的場面。

從七、八十年代新浪潮以合和中心作襯托的《第一類型危險》、《殺出西營盤》, 到九十年代以荒廢大宅為背景的《伙頭福星》、《五億探長雷洛傳》,再到千禧後的《神經俠侶》與《月滿軒尼詩》,每齣經典電影,也拼貼出不同時代的灣仔圖像,展示出一幕幕既陌生又熟悉的香港面貌。由大佛口、日月星街、皇后大道東、堅尼地道至摩利臣山,奇夫以他多年來的鑽研和觀察,熱誠為您解說電影場景中的訊息以及灣仔的有趣歷史。

沿途會介紹的電影包括:
大隻佬、蘇絲黃的世界、槍火、兩個只能活一個、阿郎的故事、我愛紐紋柴、下一站天后、第一類型危險、月滿軒尼詩、伙頭福星、五億探長雷洛傳、點指賊賊、絕世好Bra 、殺出西營盤、摩登保標、神經俠侶、蝴蝶、常在我心、初戀嗱渣麵、江湖、黑社會

活動名稱:電影場景漫遊
舉辦日期: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集合時間:下午兩點 (14:00)
集合地點:
灣仔軒尼詩道36號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
解散時間:下午五點半 (17:30)
主辦機構 : Humanity Republic
主講導師:奇夫
名額﹕20人,額滿即止
語言﹕廣東話
費用:港幣130元
(註: 費用已包括十萬元平安保險。報名手續一經辦妥,如非因不可抗力因素﹐恕不退款)

查詢: humanityrepublic@gmail.com
報名:http://www.humanityrepublic.org/ (注意:請移玉鼠到我們的網站報名,名單以該網站為準
請填妥報名表格,或透過電郵留下參加者姓名、參加人數、聯絡電郵及電話。待我們回覆確認有位後,費用可隨後存入本會恒生銀行戶口258-358134-001,並將入數證明電郵予本會作實,入數紙請注明姓名和聯絡電話。

推薦閱讀:
奇夫《電影現場之旅》三聯書店出版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百無禁忌 - 快活谷墓園懷古 (Re-run)

幽遊尋墓園 - 百年孤寂香港地

大受歡迎的跑馬地墓園之旅已多次encore, 趁秋高氣爽, 本會應各支持者和有心人的要求, 再度舉行。詳情及報名方法請看: http://www.humanityrepublic.org/

● 日期: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 時間﹕ 下午2:30至5:30
● 集合地點﹕ 愛群道伊利沙伯體育館門口 (見圖)
● 語言﹕ 廣東話
● 名額﹕ 十五人,額滿即止
● 費用﹕ 每人港幣130元正* (*註: 費用已包括十萬元平安保險。報名手續一經辦妥,如非因不
可抗力因素,恕不退款。)

● 報名方法: http://www.humanityrepublic.org/index_files/comingup.htm

Tuesday, March 23, 2010

電影場景漫遊

影流動,幻化成戲;明明是戲,偏能勾人心魂,電影內的世界有時竟 比現實更引人神往,以致觀者離開幽閉的影院、回到陽光底下後,反而想去重尋那些影畫成形之處。


Humanity Republic將舉辦「電影場景漫遊」活動,由資深影迷奇夫領隊,帶你穿巷過里,查訪多 套在香港取景的電影裡許多幕令人心動的場景的真實所在,並以他銳利的觀察及研究,為參加者解說場景中的細節。 從《色 戒》《重慶森林》《胭脂扣》《花樣年華》《傷城》,到重回革命現場的《十月圍城》,以及載譽而歸的《歲月神偷》,一齣齣經典電影,一幕幕逐漸消逝的香港生 活圖像,能否勾起你再愛這城的反思?然而,在水銀燈照遍,流光掠影過後,原地還能否看到真像?或是只能拾到夢幻的殘片?請自己找答案。

活動名稱:電影場景漫遊
舉辦日期:2010327日(星期六)
活動地點:中上環

集合時間:下午兩點 (14:00)
集合地點:中環香港 站公共交通交匯處 專線小巴站 (可從四季酒店旁、IFC二期寫字樓外面之扶手電梯前往)

解散時間:下午五點半 (17:30)

主辦機構 : Humanity Republic
主講導師:奇夫

名額﹕20人,額滿即止

語言﹕廣東話

費用:港幣130

(: 費用已包括十萬元平安 保險。報名手續一經辦妥,如非因不可抗力因素﹐恕不退款)

查詢 humanityrepublic@gmail.com

報名:http://www.humanityrepublic.org
請填妥報名表格,或透過電郵留下參加者姓名、參加 人數、聯絡電郵及電話。待我們回覆確認有位後,費用可隨後存入本會恒生銀行戶口258-358134-001,並將入數證明電郵予 本會作實,入數紙請注明姓名和聯絡電話。



推薦閱讀:

潘國靈:《靈感國度》- 電 影現場之旅 (頭條日報 27/9/2009)
電影場景掌故遊——小 嗜好大升呢 (
星島日報 22/10/2009)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關於梅窩人的九個謬誤與憂傷

梅窩日常的孩子
2009年8月9日 明報
[文 梅窩半農半X:阿東 圖 吳泳攀、Eva、阿東 編輯 黃靜]

【明報專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的菲律賓及非洲鄰居,拖著孩子一家大小參與梅窩本土訴求的活動。我的眼睛常瞟看他們,因為多元種族的孩子都很標致可愛,雖然如此,但我肯定我的耳朵沿路沒聽過「正生」這兩個字,上星期日的一次梅窩居民大遊行,居民已很清晰自己出來做什麼,遊行的口號是:「爭取原區就讀,返學唔使四個鐘」「Local School for Local Need, Local School for Local Kids!」

當夜凌晨,我突然從床上跳起,心裏還是忐忑著傳媒的報道,暗夜爬上新浪及雅虎,看了兩段剪貼的即時新聞,果然令人心寒,日間烈日當空我和鄰居還可以全情投入大踏步,此刻卻感到落寞與惆悵。即時新聞上大報的劈頭第一句就是:「梅窩人千人反正生大遊行……」傳媒繼續製造正邪分界,梅窩人的一舉一動都被標籤成反正生,接著當晚又是網民在高登和Uwants的冷嘲:「梅窩刁民又玩嘢!」

一些藝術工作者在梅窩生活了十多年,從未關心過梅窩的本土事情,永遠我行我素,但正生事件卻把許多人 的情懷抖出來了!這都不是鄉事會能策動,許多的少數族裔和西人,我和梅窩的大點鼓隊等的劇場朋友,還有熱愛研究教育的鄰居馬雪芬博士及西人家長Chris Meecham,他倆在八二遊行中擔任中英宣言,我們一伙又是因何而來?

雖然第二天一些報章回復理性,刪去狹義字眼,但一些記者仍然寫道:「梅窩居民頻頻出招,反對正生書院搬入。」「發現非常有秩序(千人大遊行)不知是否以往抗爭出現太多『粗暴鏡頭』。」這些技巧的新聞話語間接挑動事態的對立。

然而,梅窩居民為何能像調色盤,各個種族融和千人上街?傳媒不想探討有否收受非洲月餅嗎?而我們,香港市民,是否也就此任由傳媒帶動,進入正邪兩極的世界,在旁批判正生與梅窩的背水一戰?

容我一問,可否脫下戰衣?不為什麼,只為我們的孩子,為正生的少年,也為梅窩的多元社群的小友,若我們擦亮眼睛,目光移到少年和婆婆哭泣的臉上,或許,能看到這場你死我活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婆婆哭泣?鏡頭前沒看過啊!我們只看到正生的眼淚吧!
梅窩刁民的鏡頭是如何剪成的
來!我帶你穿越以下十個場景,放下你的戰衣,擦亮你的眼睛;
1:她回到位置上就已老淚縱橫,但沒記者蜂擁狂拍。她,就是在六月十四日政府主持的正生書院諮詢大會上,走近台前想跟正生校監說話的婆婆,她口震震激動的說:「我 個女真係好辛苦,我兩個孫,我個女單親架。」說到這裏電視鏡頭就cut了接另一個激動的居民。鏡頭下,婆婆卻在哭泣,她有一個訴求,就是梅窩有一所中學, 讓她的孫子重返梅窩,她想說的是,她有兩個孫仔跟她住,大孫二年前因這裏沒中學,只好出香港投靠離異的父親,後來,成了濫藥的少年。
哭泣的婆婆,弱勢的聲音,一所中學的訴求,那有什麼「出招」呢?鏡頭前為什麼容得下正生的眼淚,卻容不下她的呢?

2:那天,婆婆哭,正生人也哭了,校長 陳兆焯且掉轉身來正對鏡頭哭。但,卻不是在大會上,卻在大會後。梅窩義工阿豪正在收拾椅子,看著校長叫學生聚在一起,站到鴨屎綠的牆邊,校長跟少年訓話, 淚就在這時下,拿著椅子的阿豪看著傳媒匆忙舉機,但沒料到新聞出街後,與梅窩居民激動失禮場面像廣告片剪接,哭泣,就是梅窩人罵的!

3:「刁民」為何這次遊行沒「粗暴鏡頭」?梅窩其實從來就不粗暴。頗知剪出來的噓聲激動,是三小時大會的「精華片段」,6月14日那天,先被梅窩人不耐煩叫噓的並非正生,而是政府官員——他們每逢居民大會,都重播逾半小時的禁毒PowerPoint。

4:3個小時有2個半小時是平靜的,大家發言,但反對者會被媒體瘋拍,但支持者像畫家陳清華等,就半句話也不見報,遑論溫婉梅窩人的圖片。3小時裏沒人噓過學生,沒人罵過「吸毒妹」,那女學生是從廁所走出來轉述記者的,噓聲都給了正生校監林希聖,因為他說:「我也是梅窩人。」

5:梅窩人沒禮貌地噓,正如林希聖所說:「好失禮!」我也感慚愧,但對一些梅窩婆婆伯伯來說,卻感到未搬來就自稱梅窩人,挑起火頭。直到我打電話問林希聖,他才解釋:「我們在南約中學對面買了一幅地,花了二百萬,等待時機搞海鮮一條街,所以,我沒說錯,我們是梅窩街坊。」

6:從梅窩碼頭到南約中學,只是三分鐘路程,沿碼頭的麥當勞向前直走拐彎就是。我大概知道未來的海鮮一條街所在,但傳媒所寫的:「梅窩的大街小巷都貼滿反對正生書院的橫額」,就叫人無法追尋,因為這裏從沒有過「大街小巷」,這 是香港被邊緣化的社區,生命力為城市政策抑遏,有的只是十多條村落,村中心叫涌口街,就僅此一街,若走回碼頭,從碼頭到南約,就只有兩條小街,就已經走 完。與其不斷給梅窩套用城市概念,還不如用心看看香港僅有的鄉村文化,她曾有過的「反對南約中學作為戒毒用途」的橫額,其實只掛在碼頭的天花上。

7: 若願意走走,梅窩像歐洲小鎮,如今仍保持許多鄉村小路,小村依河依瀑布依水稻田而建,汽車不得進入,全民單車,沒有傳媒所說的影響樓價的屋苑,每間屋一個包租公一個包租婆。

8:正生事件發生後,我常收到記者發來的短訊,問梅窩與正生事件,但問來多餘他們心中已有答案。一位 記者傳來短訊:「正生是否捐了二千萬返大陸?」我打了個電話問林希聖,他說是啊,我問為什麼自己這麼窮,不拿一兩萬元裝修,裝個熱水爐,林校監回覆:「我 跟孩子說,我們有一元慳五角,人家(內地)比我們還差。」我把這番話回給記者,他的反應卻是:你們梅窩人又「屈」正生了。

9:有一天,我的同事們拿著報紙跟我說,「你看,梅窩人又『玩嘢』了,又說南約關閉前後,曾經爭取本地教育項目。」其實我已經沒氣再解釋了,事實是,過去數年,我親身到過南約中學出席的本地居民會議,梅窩人確是有爭取南約的用途,除了300人擠在6個課室的梅窩小學外,還有不同種族人士期望開創一所適合多元種族的中學。不過,從來沒有記者來過,突然,今夏他們全都殺到。若 再追尋,就說到前南約中學校長區伯權去,師生於2007年5月參與了中文大學教授鄭漢文博士的「梅窩中學個案研究」,進行一年。而2年前區伯權於殺校時寫 的文章,今天仍可找到,他的說法與八二遊行的梅窩人如出一徹:「政府不單欠南大嶼這地區一間學校,其實也欠南大嶼這地方的人,一個很深很遠的人文要求。」

請脫下戰衣,只為我們的孩子

自6月以來,梅窩被打成大奸人,我們就感到更深更遠被邊緣化,我們遺世獨立,無人認同,對本土教育的 想法,舊的情懷復蘇,新的在醞釀,那就是為什麼八二能有一千梅窩人上街,許多人如我,在事件開始時,只抱著很簡單的支持正生的開放態度,沒料到自己已成為 大反派,除了自己的社區,無處容身,上網更是絕路,到什麼地方一旦泄露梅窩人身分,就群起攻之,「你們梅窩人是什麼人來的?」「我以後也不去梅窩旅行了, 鄭大班也說你們是刁民。」我們走投無路,一些藝術工作者鄰居在梅窩生活多年,梅窩事從不過 問,最近卻站起來,北非鄰居一家三子女,都在梅窩就讀,每月家用不夠,每星期總推手推車全家總動員到佐敦的教會領糧食,他們原沒有想到可以出來爭取一間 中學,以為殺了就殺了,但他們和其他不同種族的鄰居都站出來了,我樓下的菲律賓家庭,以及那些沉默的家庭亦然。

八二千人遊行,其實只是梅窩人的社區運動之一,跟著來的還有影子中學,世界不管我們,那我們自己管自己,擔當文藝、觀鳥及本土歷史的導師,帶孩子了解本土文化,看梅窩曾有過美好的水稻田,水稻田如今是薑花田……

誠邀你脫下戰衣,不為什麼,只為我們的孩子,世上不是只有一間南約中學,正生的少年和梅窩的孩子,為什麼不可以雙贏。

我的筆記:說道這九個片段,其實也還不是全部,但足以讓媒體製造話題,世界需要和解而非對立,但相對於媒體來說,零和的對立雖對梅窩和正生都沒有任何的價值,卻可以形成龐大的眼球吸引力,然而,製造一個被誤讀的對立面是否過於殘酷和不智,甚或傲慢與偏見?

文--梅窩半農半X:阿東 自小在香港鄉村長大,現為梅窩居民


梅窩示威的孩子


梅窩的濕地與溪流


Thursday, July 23, 2009

嶼南閑快活

仲夏 二零零九

梅蔚的單車

每天早上騎單車往碼頭坐船上班,是不少梅窩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碼頭旁邊密密麻麻的單車陣,令初次踏足的游客印象難忘。早上七點半至八點半是繁忙時間,上班上學的人群川流不息。

正生事件讓我想起兩年前開始,島上的早晨生態開始發生變化,不少學生加入趕船出中環的行列,而他們比我們上班族要坐更早的船。

快船船費較慢船差不多貴一倍,那時為了省錢,我選擇坐早班慢船,那要提前大半個小時起床。騎車往碼頭的路上總會碰到三三兩兩的學童結伴上學的情景。


村童 晨景

村長女兒欣欣正在讀三年級,在村口或在路上看到我匆匆出門飛車往碼頭,她總會大喊一聲“哥哥早晨!”我當堂醒神。住在樓下的俊俊,一年級了,不用上學的日子,他就會在地堂和小友伴踢球耍樂,或者蹲在榕樹頭附近觀看螳螂草蜢打架,自得其樂。

車子沿著小斜坡下到白銀鄉和大地塘鹿地塘村路交界附近,常會看到兩個較欣欣年紀略大的小女孩,一邊推著單車,一邊閑聊,背著小書包,悠閑的朝著梅窩小學走去。我常好奇怎么她們不騎車而選擇推車呢?

梅窩原稱梅蔚,歷史悠久,早在宋朝已經是朝廷大官的食邑封地。現有十多條村子,散布在山腳和銀礦灣之間的谷地中,水泥小徑四通八達,最適合騎單車。除了碼頭到體育館的那段路之外,其他路段基本上不允許行車,故此沒有市區的汽車廢氣和噪音。

鳥叫蟲鳴、老人小孩與婦女在各村之間悠閑穿梭,家長送子女上學後到街市買菜回家,或碰上熟人即停下在路邊攀談。狗狗們也隨主人一起晨運,公公婆婆摘了菜、蕉和剛熟的黃皮就挑到街市和碼頭賣。整個圖像充滿了鄉村特有的生活氣息。


被邊緣化的鄉村教育

然而兩年前政府將南大嶼山唯一的一間中學”殺”掉後,那兩個小女孩已經再沒有出現在村中悠閑的上學路上。因為她們小六畢業後只能選擇到市區中學繼續學業,每周五天都要長途跋涉到島外上學讀書。

放學回到家已然天黑,浪費了很多學習和玩樂時間。然而這還不只是浪費時間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到島外升學使學生割離了原來的日常社區生活。

這裏沒有市區的大型購物商場,每個村子卻都有自己的祠堂和神廟,如天后、洪聖、文武、北帝等。同時又有佛堂、教堂和天主堂。鄉村生活的中心是村前的地堂,舊日是曬轂打禾的公眾用地,現在則主要是村民聊天和兒童的玩耍之地。遇有婚嫁或廟誕則更是熱鬧非凡的慶典場合。

兒童放學後常在各村之間騎車穿梭,呼朋引伴遊樂嬉戲。由于治安良好,家長也很放心孩子們穿村過戶。時見他們或在瀑布旁戲水、或在菜園間追逐、或在沙灘邊淺水處隨長輩摸蜆。

想起八十年代的一齣臺灣電影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以及劉國昌導演的《三個夏天》(又名《哥哥的情人》)。電影裏勾勒的鄉村生活、小孩的童年,和城市人有極大的差別。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鄉郊邊陲之地,正隨著社會發展和政府僵化的統一規劃而逐漸被陰乾乃至消失。

梅窩獨特的鄉村文化、最環保的單車社區,靠的就是一代一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年年月月的日常生活所形成的。大澳因一場棚屋大火而燒出當地居民的危機感,引起全港市民的關注,保留了水鄉文化的特色。

梅窩,會否因正生遷入的爭拗,而能引起外界關注鄉村兒童的教育問題,讓南大嶼山數百學子不用每天翻山涉水去上學,多點時間享受鄉村生活?但愿正生帶來的是生機而不是誣蔑和指罵。

梅窩照片

Thursday, July 02, 2009

正生事件:偏愛回頭的浪子?

文:鄭依依
《明報》2009-6-27

《聖經》有則著名的浪子回頭故事:地主的小兒子早年離家,縱樂揮霍,散盡了身上的家財後歸來,父親遠遠望見,高興地迎接這久別的遊子,為他被上上好的袍、戴上指環,宰牛慶祝么兒的失而復得。

這故事,律政司長黃仁龍也用以勸勉戒毒的青少年,「知錯回轉那一刻就是最寶貴的」。
然而司長也許漏掉了故事中長子的心聲──長子聽說父親為弟弟設宴,不肯進屋,「我服侍你這麼多年,從沒違背過你的意思,而你沒有給過我一隻羊。」

福音戒毒學校正生書院申請遷入梅窩南約中學,半個月來遭到不少梅窩居民的反對,媒體都捕捉抗議者的口號與「惡形惡相」,以及正生學生的無助。輿論中梅窩人成了自私者的象徵,網民甚至冠以「梅毒人」之名。這時,許多並不反對正生書院駐守梅窩的居民,反過來感到委屈極了。

在梅窩居住十多年的繪畫老師陳清華說,「我是支持正生這形式的書院的」,但她看到反對者背後的原因,藏著有如浪子長兄的多年的欠缺與失落,使他心內空空而難以對他人包容。
「媒體上呈現了居民與學生的對立,一如魔鬼與天使,但世事並不是如此極端的。這並不是上帝喜悅的事。」她說。

陳清華形容正生與居民有如一對兄弟,「爸爸決定了把一份兩個兒子都很希望得到的禮物,要全給其中一個兒子,便帶著他去跟另一個兒子宣佈決定。」她指出「包容是需要有選擇的民主與自由為基礎的」,但在正生事件上,梅窩居民卻無得揀,被逼要讓出禮物──一份梅窩本土教育的多年訴求。

的確,許多梅窩居民都能說出各自的梅窩教育困局的故事。

南約中學○七年被殺,梅窩學校校長阮慧筠便曾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及該年的九月,兩次申請遷入空置的南約中學校舍。據她所知,除梅窩學校之外,還有好幾家辦學團體亦同樣提出申請,「故這並不是媒體所說的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

梅窩學校是區內唯一的小學,只有六個課室的村校,沒有獨立圖書室、全校一百六十多名學生,男女廁合共才六格廁所,因而希望遷入當時空置的南約校舍,改善上課環境。阮校長還知道南約過去是因為不夠學生就讀而被殺,梅窩學校的申請以一條龍辦學方式,讓中小學共用南約校舍,「希望更善用資源」。

然而,政府對包括梅窩學校在內的十來個申請,一直不置可否,直至五月底,政府卻為正生站台,表示支持書院入梅窩,居民沒有足夠時間消化失去一直呼告爭取的南亞中學這消息,才觸發屈結多年的情緒宣洩而出。

「諮詢會上衝到講台的婆婆,有兩個早出晚歸的孫兒在唸中學,她上台只是為官員訴苦,」陳清華代婆婆澄清;她有學生,升上港島的中學,想補繪畫的課,卻因放學回家已傍晚五、六點,累得不行,「我身為老師看著也心痛,何況是婆婆?」

阿花同樣為傳媒一面倒批判居民的報導而生氣,說了個裝修工朋友故事:「他有三個兒子,本想唸南約中學卻殺校,孩子只好出外上學,但慢船兩小時才一班,」跨區升學的每名學生,每年可得七千元交通資助,但他不願向政府伸手,「只好每天豉油撈飯」。

社運青年王浩賢三歲時,隨父母搬入梅窩,小學過後每天跟弟弟渡海到西環就讀,「繁忙時間時只能搭到快船,每次船費二十元,每天裡每人便要五十元」,交通費太昂貴,終於,在他十六歲時,全家都搬回港島。

阿花本有計劃到正生當義工,到了訪問的一刻,她仍重申,「即使將來正生來梅窩,我仍會去做義工。」

被標籤了為「刁民」後,許多梅窩居民發言時都要小心翼翼的申明立場:「不反對正生進入梅窩」,又或「不排除有的居民有激動行為,但這是因為他們的訴求沒能清楚表達」,避免再強化正面衝突的印象。

但在梅窩開洗衣店逾十年的Nelson很直接,認為正生與梅窩人的對立面是「政府設的局」,居民其實也是受害者,卻一出聲便會「中招」:關乎教育資源的諮詢會,「出席者卻沒有教育局的人,都是禁毒委員會或保安局長李少光,不論將來答應或反對正生進梅窩,政府都是做好人」,不是討好戒毒者,便是順應社區民意;反之,隱去了梅窩教育需求的討論角度,教育官員不必負責,家長的訴求難以被聽見,卻已被定格為排斥改錯歸善的好青年的逼害者,「即使將來接受正生,也落唔到台。」

除教育外,幾年間,王浩賢還看到社區經濟與網絡的破裂:「過去碼頭起至沙灘有一列熟食小販,但後來食環加緊巡查,小販消失,也許都躲回家了;香港本土旅遊方式轉變,渡假村屋無法經營,也聽說朋友當裝修工的家長呻無工開,或原來有幾間獨立屋,逐間賣人。」他指出過去本土旅遊的方式相對較為尊重社區,到離島是去鄉郊休息,但如今以政府帶頭的旅遊模式,刻意塑造景點與休閒設施,卻都氣味相似,如標準化的銀紫荊廣場之類,「石路是梅窩的特色,卻要改舖木板,西九長廊如是、愉景灣也如是。」

他還因為同學外搬而彼此失去聯絡,過去在每楝以平台相連的公屋玩捉迷藏的情景不再,銀灣村越多空置。「政府要發展東涌時,曾經一車車的載梅窩居民到東涌公屋睇樓,但搬出後想申請回到梅窩卻不被准許。」阿花指出另一個梅窩人口減少以至收生不足的原因。

種種政策埋下梅窩居民的委屈,鬱結爆發時單純而直接的村民也許便出言不遜,但藝術家二犬十一咪說:「梅窩人說話大聲,但並不等於惡。」她指居民經常得不到政府的理睬,一些基建如擴闊路面,「他們只得有空時便自己掏錢傾倒泥頭」,雖然醜,卻是逼不得已的自食其力。「長洲對正生有更多包容,但他們亦更有基礎,連渡輪的班次更比梅窩頻密。」陳清華說。

但梅窩人仍不懈地自力解決問題:建築師梁燕玲與一班梅窩朋友,商議、整理、改良出一個三贏方案,交予區議會,建議梅窩學校搬入南約發展一條龍學校,正生學生在梅窩學校的平房校舍臨時安置,而梅窩消防局後方多年來長滿雜草的空地,則為正生量身訂造長遠的校舍。
這方案比原來更合正生以及梅窩居民需要的,在於消防局旁不似南約中學太近民居,踏單車要走約十分鐘,可配合正生部分需要與外界隔離的封閉課程設計;南約書院有全港數一數二的百萬元天文望遠鏡,殺校前一年才購置,設於開放的社區學校容許外間人士借用,比只有關在正生的學生可用,造福更多天文愛好者。

「而且南約是標準中學的五六層建築,約要將某一兩層,改建為宿舍,倒不如用以建新校,成本亦相差不遠。」她指出每個方案都應預估社會代價,試行將正生遷入南約,倘不適合又要搬走,何不就用這段時間為正生與梅窩人解決問題?她指出收生不足已是兩三年前的事,這期間又有多少人搬進梅窩,當中有多少適齡學童,並無調查。

梁燕玲還設想用梅窩學校作臨時校舍期間,正生書院可慢慢融入社區,「就如兆基書院,當年在臨時校舍等待時,氣氛還更濃烈,畢竟有可寄望期待的事物,生命會更正面。」當然,更可緩解正生與居民爭奪資源的正面衝突。

聖經故事的結尾,父向長子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弟弟是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的。」特區政府高官之內,有不少基督信徒,可敢自言在政策上對梅窩這偏遠之鄉,也有如上帝無微不至的全面關顧?或只是厚此薄彼而造成了兄弟同室操戈?
(明報)

Thursday, June 25, 2009

朱凱迪:民間媒體與正生書院事件

獨立媒體
[編編輯室周記] 民間媒體與正生書院事件
2009-06-22 15:07 — 朱凱迪

身為作者兼民間倡議者,在讀報或上網時,我常常帶着四個問題,一是有什麼題材/角度未被討論及能促進改變、二是民間媒體發揮了什麼優勢、三是可以有什麼表達形式、四是我可以做什麼?本星期的編輯室周記,試着以那四條問題,檢視一下過去個多星期有關正生書院的討論。

談正生書院事件的文章很多:

陳大文的〈正生書院遷校風波【二】〉替大家整理了錄像片段,youtube片像個大海,要打撈出關鍵東西,很需要這類選輯和整理。主流媒體之間的競爭在乎搶先,因此一般不會投入資源做這種選輯工作,而這正是博客、wikipedia和民間媒體的強項,這些整理也會反過來方便了主流媒體的採訪。

BunBun Wong的〈梅窩人VS正生人:誰邊緣化了「你們」和「你們」〉及接續的討論,可視為部分非鄉事派梅窩居民乘勢將多年的社區倡議重新翻案的嘗試。六月廿二日《明報》社論說:「梅窩居民聲言梅窩需要學校、為何不建度假屋等說辭,統統都是藉口.....」是過份簡化了社區聲音的多元。BunBun Wong指出:「居民真正要反對的,不是正生,不是學生們。而是.. 1) 他們長久以來被政府忽視。沒有學校只是其一。/ 2) 怕「正生」影響旅遊業 ---正正反映他們生計問題。 / 3) 沒有民意諮詢。空降學校。怒氣中來。」這些從大嶼山人角度提出的想法,主流媒體較少讀到,也較居民在公開場合中的簡短發言深刻,有助我們擺脫目前對不同陣營粗疏的定型。

我沒有介入事件,只是從旁觀察連續三個星期的三場公眾論壇﹝六月七日梅窩鄉事委員會『捍衛梅窩南約中學居民大會』、六月十四日在社區中心舉行的討論會、六月廿一日在正生書院舉行的城市論壇﹞,看到焦點不斷在變,說明了區內確實有不同的想法,不是同一班人以不同的策略去推動相同目標,而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策略推動不同的目標。人的想法沒變得那麼容易,但不同組合因應形勢改變策略,從外頭看就好像此消彼漲,實際又是另一回事。

第一場由鄉事委員會辦的論壇,焦點在反正生、只略提本區學校需要;第二場由政府舉行的諮詢會,本區學校需要被﹝誰?﹞高調地搬出來繼續反正生﹝輿論遂確立了梅窩人「口事心非」的印象﹞;第三場由港台辦的城市論壇,反正生最力的鄉事委員會變成不表立場的和稀泥,台下的大嶼山居民又清一式剩下主力要求建中學同時歡迎正生遷到梅窩的雙贏派。梅窩鄉事派自知輿論上已輸得很慘,於是改為由鄉議局大佬出面積極尋找其他可能選址,試圖以程序避開就價值問題表態,也不再動員反正生居民參與公開論壇。有報章記者編輯不了解情況,六月廿二日以〈梅窩居民漸體諒 斥政府挑起矛盾〉為標題發表報道,說連住了十五年的何來女士也不反對正生──但何來從來也不反對正生嘛。雙贏﹝大概是以爭取撥資源起中學為條件,接納正生書院﹞當然好,但一來較有組織力的鄉事派對此方案似乎不太熱衷﹝反正生仍然是主要目標﹞,二來輿論也因對梅窩居民心生偏見﹝上述的「口是心非」﹞而不認同有起中學的需要﹝蘋果日報六月十五日有以〈離島學額一向供過於求〉為題的報道,找來教育界人士說梅窩居民一直沒反對殺校﹞。這些限制都令雙贏方案的倡議者處境頗為尷尬,難以發力。

回到文首提出的問題,「有什麼題材/角度未被討論」和「有什麼題材/角度可以促進改變」。我想起碼有三個,第一是梁啟智和陳健民在報章提出的nimby﹝not in my backyard syndrome﹞問題,梁啟智在六月十七日明報文章〈從麗晶花園看正生書院〉說:「政府一方面要推廣公眾參與,卻一直沒有搞清楚其『遊戲規則』,諮詢、決策和服務的空間尺度統統錯配。正生書院服務全港,其遷址為何卻需要離島區議會同意,社會的主流意願隨時可被地方利益推翻。與此同時,當囍帖街面對市區重建的威脅時,灣仔區議會卻又沒有否決的權力,少數權益隨時可被凌駕。更無厘頭的例子,則有政府找大埔區議會來為諮詢中環皇后碼頭的重置,雖然可選的方案明明都在維多利亞港而不是吐露港。公眾參與毫無組織章法結構可言,諮詢結果自然無人信服,勞民傷財之餘還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陳健民則在訪問中指出:「社會有多類型的設施需要大家承擔,只要不是過於集中一個地區,就有道德責任接受,就算富裕如數碼港的富豪區,也有此責任。美國有一條Equal Share Law,也有一個透明及嚴謹的規劃制度,當地人一般會透過法律解決這類問題。香港的規劃大綱圖則定得很鬆,被劃定為公共用途的,可以是公園亦可以是一間診療所,問題是香港官僚系統在整個規劃過程有很大權,在最後一刻硬『塞』一件東西亦不違反規劃程序,居民無從參與,增加發生衝突的機會。」

香港政府一直不太用面對nimby的問題,因為政府有很大的中央規劃權,實際操作上則一方面跟鄉議局閂埋門傾掂數,將沒有人要的設施放到新界鄉郊﹝首先因為土地大部分屬私人擁有,最重要是跟地主談妥。但也有例外,像一九九二年,元朗的鄉事力量便總動員反對有發展商在區內興建骨灰庵﹞,或者靜靜雞將設施放到聲音較小的基層舊區。近年形勢急變,五、六十層高的中產屏風樓都被視為nimby﹝最新的例子是美孚居民抗議﹞,不同地區的市民在近年的城市運動中了解到參與規劃社區的權力一直被剝奪,變得積極起來。封閉、非民主和專斷的舊城規制度既已失效,改革制度再不能拖,偏偏香港政府如今虛弱得只懂推出ad hoc應急政策以擋住傳媒攻擊,這個結便隨着愈來愈多的地區抗爭變得愈來愈難解。當然,如陳健民所言,部分爭拗可透過消除對部分設施的偏見﹝如正生書院、愛滋病診所或清真寺﹞得以紓緩。正生書院陳校長也是這個點上發力:他不單要為正生尋找新的校舍,也要將正生書院去污名化,令正生不再是nimby,而是人見人愛。這項工作至今已取得重大勝利,父親節所有報章都搵正生學生做feature story。反觀鄉議局的新選址建議,仍然暗藏將正生視為人人避之則吉的nimby,再一次俾輿論睇死係口是心非。

作為起點,有關nimby的制度討論亟需深化,為制度改革提供論述基礎。現在梁啟智和陳健民開了個頭,民間報道應該接下去,例如介紹美國Equal Share Law的來龍去脈及其他外國經驗,以及講清楚香港正面對怎樣的制度困難等。

nimby涉及地方需要和城市需要的衝突,也涉及社會價值觀的塑造和改變,只要有公平和開放的制度和承擔的共同意願,還有望得到解決。但從nimby我想到更複雜的石崗菜園村保留運動。廣深港高速鐵路的車廠和緊急救護站不是蓋在菜園村的backyard,而是要取而代之,現在無論鄉議局或立法會議員都勸居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要作無謂的亦明知不會有結果的抵抗。nimby爭拗涉及的主要是設施選址,但若果對設施是否應該興建也沒有共識又怎樣?在很多論者眼中,廣深港高速鐵路本身即已問題重重,香港市民最迫切的交通問題,正如阿丙之前所說,是長程車費太貴,每日來回新界和市區動輒四五十元,佔了人工一大截。香港政府除了一些短期措施,並沒有認真要解決這問題,現在另一邊廂又用六百三十億港元﹝根據經濟日報五月廿八日披露的數字﹞興建一條車費更貴﹝單程四至五百元﹞、超過一般市民負擔水平的高速鐵路。整項工程不與公眾作詳細討論,僅透過電視新聞作幾次簡短又偏頗的報道,走線和車廠選址又只跟鄉事委員會商量,菜園村村民振臂一呼要捍衛家園,就被扣上阻住香港經濟發展阻住工人開工等帽子。現在很多人說梅窩居民不包容,過多幾個月後又會有人說菜園村村民自私,不為大局着想。這個議題比正生書院事件更尖銳,香港政府和港鐵除了依仗權力和暴力外,憑什麼為興建一條並非照顧大眾交通需要的高速鐵路而毀滅菜園村,令數以百計老人「臨老唔過得世」。所謂「共同承擔」﹝equal share﹞是否包括要犧牲家園、甚至性命?能equal嗎?反過來說,菜園村村民又憑什麼不理會鄉議局和立法會議員的「好言相勸」,至今還負隅頑抗?

寫得太長,只簡略說說第二和第三個未被發掘的題材/角度。第二是葉蔭聰在「一點聯想」留言中說的:「官僚惰性令非官方認定的教育模式得不到社會資源的支援。要令教育得到更解放式的發展,需要民主政治改革,衝擊官僚惰性,釋放公帑予教育新力量......若然要教育改革,為何不先改掉官僚惰性,使公部門的資源釋放出來,讓體制外不同的小型辦學團體去進行試驗,讓它們壯大及示範,再去讓直資及官校慢慢學習,思考一下如何去改。」我很想知道,如今眾口稱譽的正生書院,是如何被教育局目前的制度摒棄,目前是否有類似的試驗在別的地方進行?第三是馬國明今日在信報文章提出的:「到目前為止,無論是警方高調的反罪惡行動或是禁毒處的毒品測試計劃,都未有針對青少年吸毒這種現象的根本問題,為什麼愈來愈多的青少年會吸毒?......香港社會對青少年為何會吸毒的問題卻依舊「是是旦旦」,是貪玩?好奇?還是像成年人般為了逃避?如果是為了逃避,那是逃避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正生書院的學生最有條件為香港社會解答。他們或許曾誤入歧途,但他們的人生已開始重入正軌,入讀戒毒學校表示他們正面對自己短暫人生中一段不幸和不尋常的遭遇,在專人適當的引導下,他們是為整個社會解答為何愈來愈多的青少年會吸毒的最佳人選。」

主流媒體與政府一道將青少年吸毒妖魔化,借用edward said的講法,他們透過報道﹝cover﹞青少年濫藥,也把青少年遮蔽﹝cover﹞了。本網站有關正生書院的文章,有些確實補了主流媒體的不足,也利用了連結的優勢,但更多則只是主流媒體評論的迴響。在我看來,上述三個方向都是可以繼續探究而主流媒體又難以花時間做的報道題材,盼望更多民間媒體工作者/作者能更準確地補充和突破主流記者的不足,寫出和拍出更多別開生面的民間報道。

特別推介:民間記者很多時都唔知點樣報道民間活動,用文字平鋪直敘自己都嫌悶,如果要深思幾日變成議題報道又失晒時效。ourtv的新節目「民間現場」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多多支持。首集報道「開放音樂會」已放在獨立媒體電視頻道。

最後替石崗菜園村關注組賣賣廣告,呼籲大家在六月廿九日前,按這裏的指示向運輸及房屋局提出你對廣深港高速鐵路修訂走線的意見。

梅窩小朋友飛飛的反應

一心女兒飛飛的反應

偉國:
你問的飛飛對梅窩的反應,如下:
1:我長大不想當記者,記者報導錯誤,我想當OFFICER(什麼OFFICER?)唔知呀!總之可以發到言那種.
2:說梅窩人是賤人的人,他們才是.我們這麼鍾意梅窩.
3:哈,D記者話梅窩大街小巷都掛滿抗議正生書院橫額(明報),傻瓜,梅窩都不是市區,那有大街小巷(村裏沒有,碼頭以外好像沒有掛)
4:D人話梅窩小朋友寧願出香港讀名校,那有人讀梅窩小學,我認識的小朋友都在梅窩讀書,Simon,Brain,龍仔,Alex,Charmane,etc ,etc ,etc ,etc,
5:每個人對於這件事都有好多野講(邊d人呀?)一半一半啦,一半人讚成,一半人反對,最近都不停地講,好煩,日日新聞都講住梅窩.Bla bla bla.......

一心

2009/6/22 Claudia Ng
正生事件讓我上了寶貴一課:

傅媒不可盡信
政客官僚可恥
梅窩惡人不少,但善眾更多

熱切期待正生遷入 !

Clau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