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08, 2006

複式教學

忙於工作﹐更忙於籌備古蹟文化旅行團。伊朗之行和最近青海甘肅考察均沒有時間續寫。不過甘肅的情況值得更多關注。現將我去年三月的考察報告和幾則故事post出來﹐以作回顧。

甘肅省貧困山區複式教學計劃
考察報告 (節錄)

1. 考察概況

華亭縣位於甘肅省東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及陝西省接壤﹐屬黃土高原丘陵溝谷地帶。在數天行程中共考察了華亭縣三個學區的十二間學校﹐其中八間為我們的項目學校。這些學校中兩間為完小(六年制) ﹑一間為初小(四年制) ﹐其餘為教學點或村學(二年制) 。

華亭縣位處的黃土高原地帶缺水又缺乏資源﹐十分貧瘠﹐唯一重要資源便是煤炭﹐但是當地很多居民並沒有因此而獲益﹐尤其是山區農民﹐依然十分貧窮﹐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謀生計。農民一般種植小麥﹑玉米﹑洋芋﹑大荳等﹐但因為黃土高原乾旱缺水﹐農作物的產量並不高。

在訪察過的學校當中﹐大部份都在一些交通不便的高原深溝裡﹐有些村子連教育局長和副縣長也未去過。本次考察重點在本會資助的複式教學項目學校﹐同時也考察了一些非項目學校的複式教學點。項目學校的考察以觀課﹑和老師交談﹑查看捐贈圖書及了解助學金發放為主。

2. 複式教學的出現和獨特性

複式教學在華亭縣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究其主要原因:首先﹐國家推行計劃生育近三十年﹐近年正是計劃生育開始後出生的人口逐漸達致婚育年齡的階段。因計劃推行的成功﹐第二代計劃生育下出生的兒童越來越少﹐適齡學童人數維持在低水平﹐一個數百人的村子﹐每年的新生兒童只有幾個或最多十幾個。學童人數的減少令政府推行農村中小學 “裁撤併” 的政策似乎更為合理﹐大量村小被合併至中心小學或完全小學﹐以達致規模效益。然而﹐在黃土高原的深溝裡的學童如要到完全小學或中心小學讀書需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最少花上一兩個小時才能回到學校﹐否則必須要住校。

對於農村小孩來說﹐沒有父母接送﹐更沒有車子可坐﹐家長一般不願意亦不放心讓孩子這樣上學。但是要住校的話﹐寄宿費﹑伙食費和生活費的支出很重﹐一般農村家庭根本無法負擔。亦因為地理上的交通阻隔與山區的貧困﹐原來的村小只能維持一兩個年級﹐讓兩個或以上年級的學童擠在一個課室裡同時上課。條件稍好的學校能配上一個官派老師﹐領取政府發放的工資(約1000至1300元)。

但即使官方委派老師去這些村校任教﹐不少老師都不肯去這些山區執教鞭﹐因為生活條件實在很艱苦。所以不少山區教學點﹐只能聘請代課老師施行教學任務﹐工資一般為220元﹐有些甚至只有120元。這些代課老師一般是高中程度﹐有些甚至只有初中程度。

3. 資助項目活動的效益觀察 - 教師培訓

在考察這些複式教學村校後﹐從觀課的過程中﹐很容易能看出接受過複式教學培訓的老師/校長較那些沒有接受過培訓的老師在授課的時候有很大分別。受過培訓的老師一般都能應用部份複式教學理論﹑案例﹑課堂設置﹑教學用具和游戲﹐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較踴躍回答問題﹐答對了老師和同學會用唱歌或拍掌鼓勵﹐答錯了老師也不會責罰。這些老師也學會積極自制教學用具或更懂得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輔助教學﹐例如教語文課“詠柳” 的時候﹐老師就提前吩咐學生帶一些在當地甚多的柳枝回校上課﹐在教授一年級數數目的時候則利用玉米粒和小樹枝來作教學用具。

傳統的複式教學的模式稱為“動靜搭配”﹐即其中一個年級在上課的時候﹐另一個年級則做功課或看書﹐在課堂中交替進行。而新式的複式教學理論稱為“垂直組合”模式, 則強調要打破年級界限﹐以活動來組織教學﹐注重兒童的學習權利。新的教學理論正在其中幾所項目學校進行實驗﹐效果良好﹐馬峽學區的蘭玉坤校長更憑著“複式教學中垂直模式的研究報告”而得到平涼市的教學研究二等獎。

在觀課後跟老師們訪談﹐他們認為培訓十分有用﹐首先﹐他們很少有機會走出大山﹐培訓可以和同行交流教學經驗﹔二來可以學習最新的教學理論和應用實際案例及游戲﹔再者﹐學生都很接受這種教學方式﹐學習變得更愉快﹐而令老師更有滿足感和投入﹔對長期在山區教學的老師來說﹐工資低和受忽視﹐令他們感到壓力很大和孤獨﹐項目的意義更在於他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協助他們﹐這對他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雖然如此﹐他們也坦白說出面對的困難﹐在教學方面一直應用的方法很難一下子改變﹐新式教學法雖然好﹐但只培訓過一兩次﹐仍未能熟練掌握技巧﹐也欠缺教學用具支持。

項目學校的學生上課時比較積極﹐課堂氣氛活潑﹐這和老師接受過培訓有很大關係﹐訪問過的學生都說喜歡老師現在的上課方法﹐包括課桌的擺設經常靈活轉換﹐學生能透過遊戲和活動學習﹐不像以往般只是看課本學習。

4. 資助項目活動的效益觀察 - 捐助課外圖書

在考察過的項目學校和教學點都獲分配本會資助購買的課外書﹐這些圖書大多是有彩圖的課外讀物﹐包括童話﹑小說﹑遊戲等。據孫冬梅說﹐選擇彩圖書是因為這些孩子很少接觸彩色書籍﹐農村的課本因為要減低售價﹐一般都是黑白的。圖書都貼有鳴謝本會贊助的標貼﹐老師們對這些圖書都看似寶貝似的﹐因為他們自己也很少教學參考書﹐多數學校之前連一本課外書也沒有。學生很喜歡看這些圖書﹐也能經常借閱﹐部份更借回家看。不但如此﹐有些較大的學校﹐由於沒有被列入項目學校﹐他們也缺乏類似的精美圖書﹐一些老師還向這些教學點的老師借書。不過﹐除了一兩間學校有圖書登記冊和借閱記錄外﹐其他項目校都沒有﹐老師說他們學生少﹐誰借了書﹐誰沒有還他們都很清楚。雖然如此﹐我還是建議他們設立登記借閱制度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第二批圖書將於七月份購置贈送。

5. 資助項目活動的效益觀察 - 助學金

複式教學項目組在實施助學金資助前擬訂了“貧困學生助學金管理辦法”﹐對選擇助學對象﹑助學金分配原則﹑發放程序和助學金管理等都有規定。該管理辦法十分有用﹐而且較為公平﹐例如選擇助學對象是由學校按照孤兒﹑父母殘疾﹑女童﹑少數民族﹑殘疾兒童﹑單親等評分。從探訪的個案中以女童和單親的兒童較多﹐而且受助的都是家庭困難的兒童。助學金限額為每學期每人50元﹐而且只能以實物作為補助﹐例如課本﹑書簿等。

考察建議

在考察過的12間村校當中﹐項目學校的老師都有接受培訓﹐但一些大的完小則並非每一個老師均有機會接受培訓。接受過培訓的老師較沒有接受過培訓的老師在複式教學上有明顯的進步。

但是一般培訓最少需要三次﹐項目設計時沒有詳細考慮到老師的教學時間安排﹐所以未能按照計劃時間進行培訓﹐而必須在暑假或寒假進行﹐但當地冬天太寒冷所以寒假舉行也並不適宜。建議項目設計必須顧及當地老師和學生的需要和教學安排﹐並且需要持續培訓以鞏固老師們的知識和經驗。

複式教學的教師培訓﹑圖書贈送﹑助學金等項目活動基本上按協議內容進行﹐效果顯著﹐建議繼續資助餘下項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